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陈懿冰:那些永不褪色的奥运记忆

时间:2018-12-05

本期奥友



陈懿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志愿者,时为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本科毕业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2015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从事资产配置工作,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2008年北京奥运盛会已经过去十年了。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再次翻开博客、校内日志,反复阅读那些精确到分到秒的记录,记忆回到十年前,与奥运有关的所有悲喜感动跨越时间和空间都凝在这一刻,停在这一点。


       原以为,所有与“奥运”有关、令人感动的字眼早已离我远去,却依然发现,“奥运”这个词,于我,早已深入骨髓和血液,承载着格外沉重的分量,十年之后依然让我热泪盈眶。



不忘初心 梦想成真



       2001年,北京申奥梦圆,举国欢腾。电视机前我就暗暗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考到北京去,2008年去做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志愿者”三个字之于我,是源于对首都北京的遥远梦想,是一个少年对奉献祖国的强烈渴望。


       2008年,我还是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北京奥组委开始在北京各所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我的奥运梦近了,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奥运志愿者的内涵对于我丰富了不少,时光倒回2001年,成为志愿者的初衷早在岁月的荡涤中浓缩成最朴素的四个字——“不忘初心”。


       2008年的夏天,我终于顺利通过层层选拔,穿上了小蓝制服,光荣地成为奥运村总值班室的一名志愿者!因为是学生会干部的关系,加上奥运村总值班室工作是24小时,全天值班后可以休息1-2天的机制安排,没有轮到我到奥运村上岗的时候,我就在学校奥运指挥中心作为奥运村志愿者团队负责学生,协助领队老师为188名奥运村志愿者做好服务工作。


       志愿者加志愿者的平方(即志愿者的志愿者),双重身份的我被组合后称为“志愿者的二次多项式”。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称号。两种交错并行的志愿者经历除了工作上的充实,也带给我别样的丰富体验。



平凡战场 全心投入

陈懿冰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奥运村总值班室志愿者的工作让我的记忆定格在对讲机前的奋笔疾书上,定格在不停响起的电话上,定格在一摞摞的文件和资料上,定格在每天统计各业务口的数据和表格上,也定格在奥运村里各业务之间跑来跑去的脚步上。


       难以忘记,给全村群发短信播报中国军团夺金消息的喜悦和激动;难以忘记,“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经常到处支援其它业务口应急工作的忙碌和奔波;当然也难以忘记,熬夜值班空调太冷发起高烧却只能睡行军床全身轻飘飘的感觉。


       虽说总值班室志愿者是整个奥运村“最重要螺丝钉”的一份子,却只能永远站在原地,看不到运动员在阳光下微笑,也感受不到开闭幕式和赛场的热烈气氛,固定的人,固定的位置,面对无人的风景。我看着总值班室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认真的表情,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战场,平凡,却也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


       曾经在奥运会结束后回忆起“咱们村”的事,作为总值班室的志愿者,我最最遗憾的,是我一直在观看、记录、总结着别人的故事,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说出村里谁谁有过什么样的故事,而我自己从未以一个主角出现在某个故事里,哪怕只是小段。


       “欢迎中心——面向太阳的微笑”、“访客中心——擦肩而过的永恒”、“住房分配——我家大门常打开”、“信息服务站——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特殊项目——礼轻情意重”……当我给奥运村部计划协调处下辖业务口都做了宣传图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且得到各位志愿者的认可时,满满的幸福感远大于最初的失落和沮丧,虽然我不是他们,但我知道,我懂他们。


       北京奥运会响亮的是志愿者的称号,为他们做好服务的“志愿者的平方”却往往被忽略。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从领队到司机,从校医到食堂工作人员,每个人都在为志愿者付出着艰辛的劳动。很幸运地,也能以兼职身份成为其中一员,在这个为志愿者付出的过程中收获成长。


       奥运会赛时,我们国际关系学院有贵宾陪同团队、奥运村团队、马拉松团队、城市志愿者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负责的领队老师和学生,虽然团队不同,甚至相互之间还会开玩笑地竞争,但我们知道,认真、细致,对每一位志愿者负责是我们志愿者的平方的职责所在。我们统计每天上岗志愿者名单和预计上下岗时间,联系司机班、食堂、招待所等解决志愿者的班车、吃饭、洗澡等问题,编辑群发提醒短信……一切工作都是那么琐碎,变化很多也很常见,但执行的时候设身处地地代入志愿者角色觉得温暖,便不会觉得辛苦。



奥运经历 传递力量

陈懿冰作为执行主编编辑的《奥运风采启示录》


       后奥运时代之于我漫长而又辛酸,各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曲曲折折地完成奥运村188名志愿者的志愿鉴定,确保每位志愿者拿到志愿服务证书;收集各团队志愿者的奥运故事,作为《奥运风采启示录》的执行主编,设计、编辑、校对、成稿;组织协调近70名国际关系学院志愿者参与2009年奥运纪念一周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有过挫折和困难,也曾有过质疑和争吵,但现在回忆起来那些场景早已淡去,我看着相片,抚摸着《奥运风采启示录》的成稿,所能想起的一切都是某个眼神、某个微笑、某句感谢、某条短信、某个拥抱所传递的力量。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感激上苍让我生逢其时,让我和千千万万志愿者一道,在这样一个百年梦圆的时刻,抛却所有功利的字眼,全力以赴地参与到这场无以伦比的盛会之中,以渺小的姿态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这种感觉多年以后想起依旧妙不可言,想为那个盛夏、那个认真专注的自己竖起大拇指。


       也真的感恩奥运盛会,能与生命中的贵人们相遇相知!那年,那月,那个20岁稚嫩的自己,参与奥运志愿活动才是接触社会的开端,开始遇到挫折,开始体会到困难,开始知道了变化、无奈和妥协……是你们用行动、用态度、用经验告诉我“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告诉我“要允许多变,同时也要适应变化”;告诉我“要做勇敢的人,成为他人安定的力量” 。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盛会过后,我们在不同的道路上,用同样的坚定在努力前行。认真、淡定、勇敢,这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身上打下的成长烙印,一直陪伴我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我知道,这也是我毕生的财富。



作者:陈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