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首都体育馆冬奥改造:2022为奥运再度变身!

时间:2019-04-18

1月10日,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北京冬奥会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面展开。其中,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首体综合馆5个改造场馆已经全面开始改造。


       十年前的北京奥运场馆,将在2022年再次因奥运而焕发新生。而在所有的改造场馆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应该就是首都体育馆了。




2008为奥运首次变身

       首都体育馆修建于1968年,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馆,也是北京重要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在建成后的38年时间里,承担了众多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训练,以及大型文艺演出任务。


       2004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了4个项目的决赛。中国著名选手申雪/赵宏博在双人滑比赛中以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裁判和观众,以206.54的全场最高分,夺得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满足奥运会排球比赛和训练的需要,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工程——为奥运会排球比赛而进行场地改造,同时增加包厢、电梯,还改善了通风、广播等设施。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比赛馆、综合训练馆和赛时附属用房,扩建部分主要是售票大厅和四个物品寄存处,另外还要对馆区环境进行改造和修缮。此外,为了考虑赛后利用的需求,比赛场内的21块地板都可以移动,放水结冰之后可以举办花样滑冰、冰球等冰上项目赛事。


2007年改扩建竣工的首都体育馆


       此外,首体还减少了部分座席,增加了座席间的距离。由于在申奥期间首体的座席曾进行过更换,出于节俭办奥运的考虑,改造观众坐席基本保持原貌。但是原本能容纳1.8万名观众的首体,最终只有1.75万个坐席。此外,为满足大型活动的需要,主席台的前半部是可活动的,可以自动升降。据了解,这些“活动”主席台全部收起后,可为体育馆扩大面积120平方米。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外观上基本没有变化,只是在东西两侧各增加了两部电梯和一部爬梯。其中,体育馆西侧增加的两部电梯为无障碍电梯,电梯全部采用盲文以及语体提示系统,升降过程中有语言提示,是“会讲话”的电梯。



2022冬奥改造全面开工


       2018年底,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改造全面开工,包括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馆、首都滑冰馆、运动员公寓和冬奥赛事中心在内5个项目全部开工。


改建后的首都体育馆场群 市重大办供图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园区。南园区包括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4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2个项目。其中,新建的综合训练馆“冰坛”已于2017年开工。整个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计划于2020年竣工。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将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首体综合馆将作为花样滑冰的训练场馆,首都滑冰馆将作为冰球的训练场馆,在建的综合训练馆将作为短道速滑的训练场馆,运动员公寓和冬奥赛事中心将作为首都体育馆的配套设施。


       场馆的改造将按照“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的策略,在满足北京冬奥会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传承与利用现有场馆的设施。



最新科技打造“最美的冰”

改建后的首都体育馆 市重大办供图


       首都体育馆的外观从传承保护出发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内部将通过改造冰场构造和制冰系统,满足赛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通过改造除湿、送风系统,保障场馆赛事环境;通过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实现“最美的冰”的理念,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首都体育馆将大量使用装配式材料搭建隔间,赛后可根据实际需求重新变换布局,为赛后利用提供便利。同时,通过BIM技术的精细化设计,减少原有设备空间面积,扩充运动员更衣区、媒体区、赛事管理区等功能区,既满足赛事需要,还为赛后多功能转换需求提供保障。


       此外,本次改造还将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在节能降耗、综合高效利用、竞赛观赛环境方面都有质的飞跃。改造拆除的建筑材料将进行再生产,再加工,用于新建筑施工。所有场馆将采用新型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全面降低场馆能耗。


       建成后,首体区域将形成1个竞赛场馆、3个训练场馆、2个配套场馆,共6个主要建筑为核心的运动园区。赛后,它不仅将作为国家队训练场地,还将向大众开放,承接各种比赛、训练、演出等活动,成为冰雪运动和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



资料来源:北京冬奥组委 新京报 北京晚报等

文中图片素材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