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涌:我的命运是被奥运会改变的

时间:2017年07月24日

     多年前,在贵州的小县城,一个孩子拿着手中的笔,书写着心中对于体育的激情与热爱。

       16年前,北京申奥成功,经过选拔他从贵州来到北京,成为新华社驻会记者,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经历了职业生涯“不可复制的高潮”。

       2015年,作为奥申委代表团成员,他为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贡献智慧。

       他是汪涌,新华社高级记者。

       他说,自己是被奥运会改变命运的人。

1

汪涌 

新华社高级记者


听从内心的召唤

       人生轨迹是一件特别奇妙的事情,总会被一些内心的召唤引领。汪涌对于体育的爱,从少年时代开始萌发。很多年前,在贵州的小县城,汪涌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踢球,喜欢看比赛,更喜欢将那种紧张、激动、刺激的情绪,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虽然生活在很小的县城,但体育氛围非常浓厚,会和周边的县城有对抗赛。印象太深刻了,那真是人山人海。小时候写稿子,写的最多是检查,干错事儿老师让写,再有,就是看完比赛,自己想写。看比赛的时候手心都捏着喊,那种感觉非常难忘,写出来的作文就很打动人,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毕业之后,汪涌做过很多的工作, 政府机关秘书、报纸编辑,“你的命运就是去寻找自己的爱好,做和自己爱好相关的事情,有的人一辈子没找到,我在29岁时找到了。”汪涌很幸运,当时贵州分社分管体育的老记者退休了,他便来到了新华社,开始了作为体育记者的职业生涯。

2

工作中的汪涌


“我的命运是被奥运会改变的”


       兴趣和职业有了密切的联系,汪涌就开始用笔书写这份情怀,“虽然贵州竞技体育不是特别出色,但山野户外运动很好,当时我就写了很多贵州激流皮艇的稿子。后来90年代广州松日把主场迁到贵州,我是赛区新闻官,做了非常多积累。”

       “虽然在贵州分社,但那些年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体育报道。九几年,海埂足球小分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次做报道,当时写了很多创新性的文章。贵州体育资源虽然很少,但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我的足球做的是全新华社里面最好的。”为了将稿子做好,汪涌做了非常多案头工作,“那时候不像现在互联网时代,报纸杂志是主流,我把能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剪出来,做了很多剪报。比如要做高洪波专访,我会整理出一本高洪波的小册子,辽宁、八一等等每个球队都有,去海埂我带了三个这种手提袋,都是资料。这些积累让我有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后来全运会、世界杯,我都参与报道,1998年世界杯快报,我也被调过来,每天发稿子,后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整版。”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新华社策划大量报道,其中需要一个记者长期驻会报道。之前所有的积累、适当的年龄,让汪涌顺利得到了这个机会,“我的命运,就是被北京奥运会改变的。之前我出生在贵州、长在贵州、在那里上学,那时候我孩子刚出生不久,便带着老婆和孩子,告别了在贵州安逸的生活,来到了北京。”

3

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现场报道


       北京奥运会的召唤,让汪涌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全家都搬到北京,开始了新生活。我爱人换了工作,孩子也换了幼儿园,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汪涌坦言,“开始的时候确实非常不适应。孩子还小,需要更多的照应,而我们两边老人都不在北京,必须自己分出更多精力,只好我爱人能不出差就不出差。特别紧急的情况,比如我要出去采访一个多月,就需要请一方老人过来,他们年纪也大了,不适应北京的气候和饮食,待一段就要回去,我们也能理解,全家人都要适应一个全新的节奏。”


奥运报道难以忘怀


       奥运时的很多细节,汪涌还历历在目,“2001年12月13日,北京奥组委在人民大会堂成立,那时候稿子是我写的,由此开启了我真正的奥运人经历。中间所有的北京奥组委大事儿也是我写的,在新华社的稿库里,至少有2000条以上我的稿子。那时候签保密协议不知道签了多少,知识产权、商业开放、会徽吉祥物、口号、开闭幕式等等。奥运会结束之后,我写了篇稿子,叫做被保密协议捆绑的奥运人生。这些工作需要有才华、精力、投入、细心和政治觉悟,可以说奥运报道无小事。”

4

签下保密协议后第一次见到火炬样品实物


       回忆那段日子,汪涌说,确实忙碌充实,但也苦不堪言,“经常随时随地要稿子,比如倒计时500天、一周年,还有很多层面的策划和指示传达下来,不但要尽快完成,还要达到要求,那时候我觉得每一年都至少有一次精神要崩溃了。跟着我一块跑奥组委的驻会记者,别的单位不知道换了多少人。因为这不是纯粹的体育稿件,全世界都在关注,绝不能出错。当年手机都24小时待机。”汪涌说,“有一次我接了孩子,奥组委临时有事儿,我就带孩子到新闻宣传部的办公室写作业,里里外外忙完后再带着孩子回家。”

       那时要写奥运五种精神,只有一周的时间,“这需要非常长时间的积累,面儿太大了很多东西来不及采,我在国庆期间补充采访了几个要点,完成了稿件。后来奥运五种精神真正的提法就是以这篇稿子为基础的。”开幕式的稿件撰写汪涌也印象深刻:“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我写了9万字。当天就写了3000字的消息,这是我人生中从来没有过的。那天的稿子层层把关,一直到最高领导。8月9号发布,中国几乎所有报纸,都有那条消息。”

       汪涌说之所以写那么多,是因为从开闭幕式团队组建,到后来的很多创意,讨论时他都在中间作为参与者,列席旁听。“这都是8年来的积累,才能达到这样一个业务上的不可替代性。长期的观察跟踪研究,厚积薄发,最后才能够把工作很顺利的完成。”

5

数不清的证件见证着汪涌的奥运历程


“奥运成就我的事业高峰”


       奥运期间高质量的紧张工作,也成就了汪涌事业上的高峰,“每一年新华社的社级好稿,都有我的2、3条,后来新华社出了奥运精品报道集,里面有我十几篇稿子,很有成就感。”

       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在写博士论文时,还特意找到汪涌,“我常说新华社驻会记者不在奥组委拿工资、电话卡,但比更多人更熟悉整个奥运会的情况。所以她当时找到我,完成论文中的相关内容,我也表达了很多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汪涌说:“这是事业上不可比拟的高度。永远找不到任何一个项目像奥运会这样,也不会有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国家最高领导人来看你的稿子,送到他们手上去看的文章,需要有很好的立意、结构,必须都能让他们满意,这对我的人生和业务也是极大的锻炼。”

6

汪涌与邓亚萍的合影


申冬奥再续奥运情缘


       “本来以为北京奥运会是我的事业巅峰,结束后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但之后北京又开始申办冬奥会。”汪涌的奥运情缘还在继续,“这中间,我们给出了非常多的专业意见,比如报道既要有又要适度,再比如,投票之前要有一定时间的静默期。”

       2015年,作为申奥代表团成员,汪涌和代表团一起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做最后的申奥工作,“有很多专业性、技巧性的事儿,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了解应该如何做。陈述之前有很多案头,他们演讲稿如何做,演讲用什么语调方式,怎样的结构流程,这些我们都被邀请参加提供意见。陈述之前模拟了很多次,代表团在吉隆坡租了会议室,1比1克隆现场,我们全程参与,作为媒体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汪涌感慨,“经历了奥运会,还作为核心记者之一,再去做冬奥会筹办,一直到2022年。我没有想到,北京有这样的机遇,我有这样的机遇,这是对我来说特别有价值的机会。”汪涌认为,“奥运会是成人仪式,也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它重新塑造了这个城市。一日奥运,终身奥运。这是城市和人的全新塑造。之前我去雅典奥运会有瞻仰、膜拜的感觉,但经历了北京的酸甜苦辣,再到伦敦的时候就会不仅自信,还有很多新的标准和感受,自己心态从仰视到平视的变化吧。”

       “冬奥筹办就是非常自信、平和的过程。北京奥运会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当时没有经验,而现在则既能节俭,又能满足专业要求。”汪涌说,“冬奥会对我来说就是享受,享受筹办的过程。北京奥运会我们会有兴奋、急切、紧张,有高压、压力、忐忑。而现在,一切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