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十年奥运路 一生志愿情
王雷,工学博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08年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助理志愿者;2014年索契冬奥会劳拉滑雪中心摄影助理志愿者,索契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国志愿服务队队长;2014年APEC峰会志愿服务专家;2016年里约奥运会、残奥会中国志愿服务队培训专家;2018年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馆礼宾志愿者;2018年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国志愿服务队旗手;2022年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
古语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用以形容我此时的心境,虽不太准确,但还贴切。十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很多大事,这其中,非凡、卓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第一次,让中华民族走向了世界。而我,与奥运相识,与志愿结缘,也是通过十年之前的这场盛会。一切的一切,还得从十七年前说起……
接近奥运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在莫斯科召开。当时任IOC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向全世界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为北京的时候,华夏大地沸腾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每每听几位志愿者前辈和专家回忆起来的时候,都能深切的感受到他们的激动与自豪。而当时,在距离北京西南方向860公里的山西运城,一个少年还在努力与书本战斗,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第一次关注北京奥运会,是在2006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彼时,奥运之风已经吹遍全国。我当时特别期望能够参与其中,成为这伟大历史的创造者之一,成为这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的践行者之一。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完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直到有一次与教授闲聊,我无意间提起了这个苦恼,教授说,你可以试试奥运志愿者啊。就这样,奥运志愿者,第一次走进了我的世界。
那时候,个人电脑尚未普及。手机多以直板诺基亚为主,如果哪位同学有个滑盖手机,那可是大家羡慕的对象。还记得我去了学校的计算机房上网查询了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报名方式和要求等,在线填写了志愿者申请书,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2007年,我大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当时中科院也开通了奥运志愿者报名通道,于是我再次报了名,参加了相关培训,学习了奥运志愿者通用读本,志愿者心理辅导读本等,至今我还记得有本书是孙葆丽教授编撰的。终于等来了志愿者面试,面试我的是一位来自外交部的专家,虽然面试的问题已想不起来,但是专家对英美文化的精通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现在来看,当时接受的志愿者培训和学习,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志愿启蒙,让我对奥运、志愿者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影响了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对我走上奥运志愿者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进奥运
2008年6月的一天,奥组委的一位老师打电话过来,问我是否可以从7月初至8月底参与主新闻中心(MPC)的志愿服务工作。适逢学期末,课业繁重,思量再三我提出申请是否可从7月底开始志愿服务工作,回答是否定的。
没成想,这次错过,竟让我与奥运会失之交臂。还记得奥运会开幕后的那段时间,自己每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的等待着“组织的召唤”——期盼着哪个场馆出现空缺,这样我就可以顶上去。然而,在期盼中、在失望中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直到奥运会闭幕。幸运的是,残奥会我没有错过。当奥组委的老师再次打电话询问残奥会是否可以参与志愿服务时,我不假思索直接答应,尽管残奥会开始时已经开学。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对我坚定不移的支持,没有老师的支持,不会有当年志愿者的我,更不会有现在志愿者的我。
残奥会期间,我的服务场所在主新闻中心,这是为全球文字记者和各大通讯社提供服务的地方。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北京之窗”展馆,向来自全世界的记者朋友们展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展示北京这座奥运之城的魅力。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会时刻遇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记者朋友。每次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时,我都倍感骄傲和自豪。应该说,第一次志愿服务,极大地锤炼了我的自信心,提升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结缘奥运
六年后,我成功申请到了劳拉滑雪中心摄影助理志愿者的工作岗位,成为来自全球22,000名志愿者当中的一员,更有幸成为20名中国志愿者当中的一员;十年后的平昌冬奥会,我成为速度滑冰馆的礼宾志愿者,成为全球20,000名志愿者的一员,成为113名中国志愿者当中的一员,这都与十年前的北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经历密不可分。
转眼间到了2015年,此时,我已经从青青校园迈步进入职场,成了一名石油工程师。而中国政府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布,北京将申请承办2022年冬奥会。从2008年到2015年,从2015年到2022年,七年之后再七年,冥冥之中仿佛一个轮回。
2015 年7月31日,当IOC主席巴赫先生宣布:北京2022的时候,坐在电视机前的我蹭的一下就站起来了。激动到不能自已的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七年之后又七年,七年之后又七年。从最初人们对中国的怀疑到今天的信任,从最初的忐忑到今天的从容,我们走过了一段艰难而坚定的路。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成功最强大的后盾。”
8月2日,申奥代表团凯旋,我们去机场迎接。那天特别的热,但是每个人都仿佛自带空调,神采奕奕。在等待的过程中,作为志愿者代表,我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当记者问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我回答: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经历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名中国青年、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光荣和骄傲。我坚信,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北京和张家口一定能够再一次为全世界带来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
2018年2月,作为113名平昌冬奥会中国志愿者中的一员,我奔赴韩国江陵速度滑冰馆,为冬奥会提供礼宾志愿服务。在服务期间,我的表现得到了韩国经理和各国志愿者伙伴的肯定和赞扬,也得到了前来平昌考察的郭金龙书记的肯定。而大概只有我知道,所有的肯定和赞扬,都来自于十年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致敬2008北京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