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久:我为信仰而生!
王平久
“王老师曾经多次晕倒,然后站起来继续工作,有他在的地方,就充满了激情与理想。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惊喜,那时候真是美好。”奥运期间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这样怀念那段时光。
“我们都难以置信王老师有这样惊人的能量,他真的是用生命和热爱在带领我们向前走,每天在王老师身边,都觉得能学到很多。”现在,他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我大概是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理解最深刻的,从做奥运会到写奥运歌曲,经历了太多太多。奥林匹克,也是我心底最真切的热爱。”每每说到动情处,他的眼中总是含着热泪。
他,就是王平久。有人说他是军人,有人说他是记者,有人说他是策划家,而在王平久心中,他将自己定格为奥运人。“将奥林匹克理念融汇到生活中,在高光时刻荣耀绽放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幸福感,无与伦比。”
很少有人年少时,就对未来目标明确,也很少有人,能在人生路上,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而王平久,就是这样一个少年,“从小我就是一个很有主意的孩子,高中的时候,想法非常明确,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高中毕业,从南方小城市来到部队,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也很珍视在军营中得到的锻炼机会,竭尽一切努力去学习。”
坚持、刻苦、勤奋与天分,让王平久在部队中成长很快,那时候,他是出了名的笔杆子,报道文章写得特别好。在部队中,非战争年代,要荣膺军功章是非常困难的,就是靠着这支笔,这份努力,王平久因为新闻写作多次立功,说起这些,他显得云淡风轻。因为对于他来说,部队给予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机会,锻炼的场所,更是性格与意志的磨练,“我是在军营中成长起来的,在部队的生活是非常锻炼人的,不仅给了我刚毅的性格,也让我对于军人、对于国家、对于信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热爱。”
王平久对于奥运会的最初感受,是在1988年,那份激动,他至今说起来依旧饱含深情,“第一次听说奥运会,是1988年,那时候我16、7岁,看到许海峰为中国拿下奥运第一金,那种激动的心情现在还印象深刻。”那时候的他,对于奥运精神,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奥运精神其实和部队中传达的很多精神很相似,不断去追求、去超越,去寻求极致的完美。”
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让王平久很快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机会。1999年,在部队呆了10年后,王平久来到了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写文章,做新闻,已经成为轻车熟路的工作,头脑特别灵活的王平久,很快打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面对问题和事件,王平久总能想出很多特别奇妙的点子,2001年,“鲜花献给劳动者”的活动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有司机献花给警察,有学生送花给老师,北京多家媒体的整版连续报道,让这一活动轰动一时,王平久杰出的策划能力,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2002年,在北京平谷桃花节期间,他又策划了“阿迪力挑战世界高空生存世界纪录活动”,将人物、时事、热点与资源渠道结合起来,王平久用他的思路和想法,很快开拓了新的操作方式,一时间,他成为媒体报道热点。覆盖全国的多家媒体不仅对于策划的事件进行报道,当时最火的报纸北京晨报还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所有人都说,王平久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用最巧妙的方式把内容最好的结合起来,让活动充满新意和亮点。
说起那段经历,王平久轻描淡写,“就是很好玩,希望找到新的突破。不断的时间和阅历积累,我更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和人生领域,了解如何从新闻到策划,从活动到执行中间的规律,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找到更新的结合点,也有了更多的领悟和想法。”而王平久与奥运的情缘,像是命运中一条说不清道不明却紧绕的线,从1988年看到许海峰夺冠的激动振奋,到16年后的2004年,王平久的人生轨迹,终于和奥运会交织在了一起。
回忆刚刚进入奥组委,王平久谦虚地说,“那时候我就是土八路,英文也不好,奥组委很多精兵强将,可我想,深耕细作,不断创新,积极去解决问题,就能开创更好的局面。”
2004年,雅典火炬传递仪式在北京举行,离活动只有10来天了,可车辆还没协调好,在特别紧张的局面下,王平久3天内就找到了所需要的全新车辆,并且调配了60多名司机,成功解决了问题。他的表现不仅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认可,周围的同事也为王平久点赞。王平久坦言:“作为一个刚刚加入奥组委的年轻人,那时候内心既期待又忐忑,也特别希望通过组织更多的活动,为奥运会多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更多的认可。我并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也没有突出的语言优势,但还是非常有信心我们这些接地气的“土八路”:了解国内情况,能策划更有特色的活动,能在奥运会上,贡献更多有文化质量的内容。”
奥林匹克精神也依靠文化传播,赛事只有16天,更多是前期和后期的准备过程。超越政治,唯一能把全世界凝聚在一起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具有很强参与感和不服输的精神。
王平久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让奥运会期间的文化活动充满了亮点和故事。在担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后,他用自己的智慧、经验、想法,出众的执行力和表达能力,将奥林匹克精神升华到了极致。
2008年奥运演唱会,当时国内的一线明星,都非常渴望能够出现在王平久组织的这场演出上,而能否出现在这个舞台上,几乎也成为衡量明星是否”红“的重要标志,能够出现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就是认可,就是最荣耀的时刻。“所有明星都没有任何费用,我们沟通起来也非常顺利,大家的理念都非常明确,希望呈现出最精彩的文化传播,我们也将活动做得非常圆满。”
“中国故事是奥运会期间,最受关注的文化活动,每次表演现场人都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深受感动,经常能看到很多人潸然泪下的场面,确实非常精彩。”中国故事作为北京奥运村商业街唯一的文化展示与表演项目,由27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进入奥运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奥组委官员及媒体讲述各自的中国故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福建闽南的艺术家廖允武现场仅用三分钟就剪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剪影”,赢得现场一片喝彩。 说起奥运会期间与王平久老师一起工作,当时的工作人员表示,“从策划、组织到执行,王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巨大的精神支持,那个时候他没日没夜的工作,总是能想出奇妙的点子。和他在一起工作,更是极具创造力,以至于现在,中国故事还是大家传颂的经典。”
“在所有奥运期间的活动中,中国故事是最闪亮的,整个过程中哭了无数次,非常动人。”说到这里,王平久老师眼中闪烁出动人的光,“这个活动策划就是我带领6个姑娘完成的,那时候我们的人不多,任务很重,但每个人都挖掘了自己最大的潜质,将工作做到了最好,也是最受表扬的。”不仅在工作内容上王平久业务能力超强,工作特别有智慧,在团队带队方面,也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我们部门总是最活跃的。当时想了很多方法激励大家工作。比如一些礼品,我从来不提前通知,经常上班那天,现场在岗位上工作的都直接发给他们,没来的就没有了。还有一些活动,我们做得其实很不错,广受好评,但奥运会容不得一点马虎,为了激发大家更努力工作我也会装作严厉批评一下团队成员,让他们在高兴的时候有所收敛。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团队是六朵金花,也是战斗力最强的。”
所有人都沉浸在奥运会的巨大成功中,王平久用一个个活动、一场场演出,将整个奥运会的文化活动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将奥运精神充分表达。在奥运会期间,很多同事经常看到他一个人默默蹲在角落,用一支最普通的笔,有时候甚至是一张纸巾,写出了一首首被视为经典,广为传唱的歌曲。
王平久说,“2004年开始征集奥运歌曲,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准备,用一年做出成绩。《北京欢迎你》的成功,也离不开前三年的准备工作。奥运期间我策划组织《北京欢迎你》、《We Are Ready》、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主题歌《我是明星》、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主题歌《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等一大批奥运歌曲的创作与推广,组织制作了近百部奥运歌曲MTV。那时候有个感受,就是真的对于奥运精神的理解太深刻了,很多歌词都是在活动现场,或是在角落里,特别自然流露就写出来了。”
工作中雷厉风行,创作上硬汉柔情,经历了奥运,经历了这种用自己心血去付出的体验,王平久的内心已经和奥运信仰紧紧连接,他直言,奥林匹克将个人与国家、与世界、与不同名族、与不同信仰连接在一起,打造出让人长久难忘的情感共鸣,经历了这样的燃情岁月,他恐怕也是最了解奥运精神的人。
在火炬歌曲创作过程中,他和音乐人描述那种感受,“火炬的燃烧过程,燃烧的感觉就如同心跳的感觉,血脉燃烧的感觉。”那种状态和感受,把彼此都说哭了,因为在那一刻,他们都能感受到奥林匹克理念的传递。“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王平久凝望远处久久缓慢说,“甚至是我们的全部生命和信仰。”
奥运会的洗礼对于一个人精神力的感召是巨大的,奥运会成就了王平久,王平久也为奥运会增添光亮和色彩。他对于国家、信仰、情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沉的表达。在奥运会之后,由他创作的歌曲《生死不离》、《站起来》、《北京欢迎你》、《国家》、《雪恋》等先后5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中, 《国家》被确定为国庆六十周年群众联欢晚会压轴曲目。2009年11月,《国家》获2009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奖大奖。《国家》是因爱而生,王平久内心情怀的表达;汶川地震之后他写下《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是最真实情感的体现;两岸直航之际的《爱的直航》,王平久写下“距离总有尽头,根是生命的守候”,表达着团聚的热望;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写下《城市》,希望表达,“越过云的围墙,希望是力量”。从一个与歌曲没有一点关系的人,到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词作家,王平久用他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用最直接的文字,感染了国人。
从筹备奥运时写出第一首歌《英雄》到现在,王平久的歌曲创作,有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热爱,有对于世界的感受,而那让人热血澎湃,充满激情的光辉岁月,是奥运会的浓墨重彩。上亿次的点击,网络时代令人称赞的数据,都在传递着王平久的文字所表达的动人力量。
奥运会期间,他会偷偷将所有写着他报道的报纸收起来,而如今他越来越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王平久说,“歌词、歌曲和文字,表达了我自己,也希望用音乐和更朴实的表达,触碰更多人的内心,鼓励更多人。”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王平久来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工作,在电影频道,他也组织参与了很多大型活动、电影节等等,王平久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王老师的工作能力来做这些活动和电影节,真的非常轻松,总是能作出很多亮点,也特别受到关注,说起来能和王老师一起工作,我们都觉得特别开心,因为有太多能从他身上学到的了。
北京奥运会时,王平久就因为工作投入,不分昼夜多次晕倒在工作现场,在电影频道工作期间,他依然全情付出。让工作人员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王平久脑出血,在外地紧急进了医院,当时凌晨工作人员将他送进医院,都非常紧张,因为情况十分危机。结果第二天早上,他们在楼道里看到了一个和王平久身影相似的人,都很意外。大家后来才知道,当天在脱离危险后,为了赶第二天的飞机去工作,王平久拔了各种输液管,自己一个人回到了酒店。说起这些,王平久非常淡然,“他们都很意外,也很担心,但我自己觉得,这真的没有什么。这就是我的工作态度,经历过极致的付出,经历过生死,很多事情,真的就看的很开。”
但他放不下的,是心中难舍的奥运情结:“我自己非常想念在奥运会期间,为奥运工作的时光,把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事业,对于文化和世界的认识,都融汇在一起,大家一起战斗、一起努力、一起工作,那种为梦想、为信仰而生的感觉非常迷人。”
王平久对于奥运的爱,也感染了很多人,甚至身边很多工作人员,都渴望能为奥运做些什么。这么多年,回望与奥运相伴的美好岁月,王平久说,“通过奥运会,我的人生观变化很大,以前会争强好胜,现在更加平和。未来希望能通过努力,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王平久坦言,“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思考,相信2022年我们会做得更好。北京的成功,离不开奥运文化的传播。如果有机会让我再次选择,我还会去奥组委。冬奥会申办成功后,觉得心有了方向。人生总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记者:宋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