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效愚:十年来,奥运精神助推北京发展
201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10周年纪念日,十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不仅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绝伦的奥运会,更为北京这个城市打下了深刻的“奥运”烙印,留下了丰富的奥运遗产。
作为奥运精神助推北京发展的见证者,原北京奥组委的执行副主席,如今的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分享了十年来北京与奥运的深厚情缘。
蒋效愚
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尽管相隔十年,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幕精彩画面,至今仍不时浮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作为原北京奥组委分管开闭幕式工作的负责人,回忆起这场视觉盛宴背后的故事,蒋效愚至今记忆犹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整体演出只有55分钟,但整个开幕式的议程、演出的筹备时间,大约花费近四年。雅典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奥组委有关部门就开始收集资料,包括各国的演出视频,人家怎么搞的方案等,一直到2005年,由奥组委正式通过会议确定开幕式的征集方案。2005年进行方案征集,到评选评审最后确定导演团队已经是2006年了。
2006年4月确定导演团队之后,开幕式正式进入了创编阶段。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当时确定了总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张继钢、陈维亚,还有一批艺术家,技术总监、音乐总监、制作总监等等。他们就在所有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创编,拿出一个集各方优点之大成的,符合奥运会开幕形式需要的方案。这个方案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论证、认定、审批,最后再进入排练。蒋效愚说,大家看到的是最后我们的精彩演出,但背后凝聚着各方心血,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把一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一个充满现代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展示给世界的艰巨任务。
中央要求要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创新方式,展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世界来了解中国。这一点确实花了很大的力气。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56个民族,这么漫长灿烂的文化传统,可表现的东西太多了。究竟选哪些点、哪些元素最有代表性,最适合开幕式的场景来体现,是最考验开幕式团队的。
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顺利演出,许多无名战士默默付出艰辛与汗水。回忆起这些开幕式背后的人和事,蒋效愚的内心依然深受触动。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中活字模组成的“和”字,需要像键盘上的键一样,起来、下去,通过对演员训练,达到高度一致、和谐统一。当时是解放军战士经过训练成为开幕式的演员志愿者,字模上下时按照音乐的节奏,所有人谁也看不见谁,都在壳子里面,完全靠的默契。
开幕式操作的当天出了点意外,有一个壳子的螺丝掉了,没法举了。关键时刻,我们的战士将拇指插进去,代替这个螺丝去升降,整场演出下来以后,整个手指全成一个血葫芦了。像这样的事,没有人现场发现,也没有人知道。为了呈现一届无与伦比的、精彩的、完美的开幕式,战士们的责任心,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确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包括大家知道的意外受伤瘫痪的女舞蹈演员刘岩。一位26岁优秀的,蒸蒸日上的青年舞蹈家,本身要作为A角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最后因为受伤不能参加了。开幕式当天,她就住在离鸟巢不远的306医院,鸟巢的音响、声音,人们的欢呼,她都听得见,对她来说心情是复杂的……
事后,刘岩也依然自强不息,她回到了舞蹈学院,继续从事舞蹈教学。虽然下肢不能再跳舞,但是手部舞蹈动作让刘岩有了新的领域去开拓。这些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奥运会做出无私贡献的奥运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并让我们永远为之骄傲。
从原北京奥组委的执行副主席,到如今北京奥促会副会长,蒋效愚完成了奥运后身份的转变,却从未离开钟爱的奥运事业。奥促会是奥运会之后成立的,以弘扬奥运精神、传承奥运遗产、促进城市发展、造福市民百姓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国际奥委会有一句名言,一旦成为奥运城市,永远都是奥运城市。奥运精神将继续在北京弘扬,并持续推动北京城市的发展。
蒋效愚表示,今年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十周年,也是2022年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的第一年,还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很多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北京这座城市,它是全世界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机会,要考虑如何让奥运精神和财富对北京城市的长久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国家、城市、市民、产业在不同的领域都留下丰厚遗产。这其中既有物质财富,也有精神财富。
北京奥运会所提出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也变成了北京市工作理念中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从绿色奥运来看,北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从PM10治理到PM2.5治理,通过十年间的持续治理,PM2.5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每立方米50多微克。虽然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但北京确实是在进步和努力。
再比如科技奥运,现在北京城市要依托科技进步,来发展北京。中央对北京提出了首都城市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如何实现,许多奥运理念、措施、办法仍可借鉴,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国际大都市,有不少大城市病,怎么去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奥运会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北京这样的城市,如何以人为本,来进行现代化的城市科学管理。
奥运会在16个领域30多个方面有3000多项规定、政策、措施、办法、经验在实施,这些东西通过奥运会实践的检验,其中成功的做法已经转化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常态做法,成为现代化首都科学管理的新常态。北京奥运的模式、标准,许多在今天的工作中还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奥运会后百姓对体育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过去大众很关心金牌,特别关注争金夺银。经过北京奥运会的洗礼,党中央提出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百姓自身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得老百姓不再把争金夺银看作体育的全部,而是在关心健康。
现在整个社会对体育强国的认识提高了。第一,竞技体育要辉煌;第二,全民健身要兴旺;第三,体育产业要发达;第四,体育文化要繁荣;这才是一个体育强国。现在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百姓民生的新热点,群众关注自身的健康,并且付诸实践体验。
这些转变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使蒋效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老百姓不再简单地表个态、签个名,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参与健身,用跑酷、半马、迷你马拉松等各种健身方式支持冬奥会的申办筹办工作。人们的生活理念、观念在变化,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实践。
冬奥会是我国重大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蒋效愚说,怎么把冬奥会筹备好,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我们的筹办工作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北京对外交往中心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结合起来?让冬奥会服务于城市,服务于百姓,服务于人民,是现在应该更多考虑的问题。把这些工作做好,冬奥会不仅办得精彩、非凡、卓越,而且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也就更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支持。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冬奥组委的统一部署下,奥促会为北京冬奥会做了一系列工作,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从申办报告的撰写、翻译、沟通联系,到申办成功以后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奥促会一直在利用自身优势来助力冬奥、支持冬奥、服务冬奥。
蒋效愚表示,北京奥促会成立至今已经近十年了,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奥林匹克宣传推广活动。比如,围绕青少年开展系列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提倡“我运动 我快乐 我健康”。每年有中小学生足球赛、“奥城杯”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还举办了青少年征文、绘画、摄影大赛。足球赛的决赛在鸟巢进行,孩子们有机会在鸟巢里踢球,都非常兴奋。
我们每年还把优胜队伍代表和优胜作品代表组织起来开展夏令营或者冬令营,带他们去奥林匹克的故乡——希腊雅典;去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在那里和洛桑市的中小学生足球队开展比赛;还去巴西里约,去韩国平昌。孩子们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有了一定成果,又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我想奥林匹克精神的种子、中华体育精神的种子将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会更热爱体育运动,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18年,为助力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奥促会拟定了《冬奥会北京周期行动计划》。《计划》从各个方面都做了具体安排。比如要坚持办好已有的品牌活动,像冬博会、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等等。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已经连续举办14届了,今年专设了用奥运影像来传承奥运城市文化的板块。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奥运会的官方电影,在电影节进行放映,许多影片都是第一次在中国进行展映。另外,行动规划中还专门组织了奥运文化板块,奥促会和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合作,在奥林匹克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把国际奥运博物馆藏品直接在北京进行展览,这些都是首次举办。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和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契合的地方。今后奥促会还会有很多创新性的品牌活动,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生根,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这些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和北京,也让北京和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相信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将带给北京这座城市更大的发展和变化。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也将继续传承奥运精神,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让中华文化能够走出去,传播中国好声音,为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双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