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赵东鸣:北京奥运会留下太多感动和财富

时间:2018年11月08日

赵东鸣

原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

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奥运奖牌制作“插曲”


       “曾经历了很多终身难忘的奥运文化事件,奥运之事的标准都很高,犹如塔尖之舞,每一件从创意到实现,都免不了经受艰难曲折,那过程令人刻骨铭心,但百炼后的成功,恰恰构成了一道道光彩的奥运风景线。”


       回忆起十年前的奥运经历,赵东鸣依然感触颇深,而说到北京奥运经历中最艰难的事件,他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北京奥运奖牌的设计与制作。


       奥运奖牌是奥运会最高荣誉的象征,是最重要的核心物资,有极大的关注度。自国际奥委会于2004年统一了奖牌正面图案设计后,留给每届奥运会组委会发挥的空间便被限定在了奖牌的背面。北京奥运会创造的第一个“惊世骇俗”的成果就是奖牌。



       北京奥组委通过精心筹划,广泛邀请和定向征集、专家指导等方式,由北京的设计师们经过呕心沥血的研发设计及实验,终于拿出一个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及美学的“金”和“玉”结合的奖牌设计方案,获得国内高度认同与好评,并因其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赞誉和审定。


       设计上实现了“高大上”,但其制作极为不易,尤其金银铜三种奖牌需要白、青白、青三种色泽分明,无裂无杂质,薄厚、大小尺寸相同的玉环,而且数量巨大,这为提供优质玉石原料与加工带来巨大难题和挑战。


       “金镶玉”用的是青海昆仑玉,玉环加工是在江苏扬州的昆仑玉制品有限公司。传统的玉石加工都是讲个性,因料设计,巧妙运用其俏色,将玉料的天然条件挖掘到极致。但这一次的不同让所有玉人措手不及,打破了传统的技艺和思维定式,选料要精细化,加工要标准化,要把从山上开采的硕大玉料矿石最终打磨成几千片精美的玉环,成品率很低,整个过程十分艰难。为挣得国家荣誉,参与制作奖牌的生产单位和工艺师们付出无数日夜不眠的辛劳,所心历的“难山”是别人难以想象的。


       玉片在扬州加工,而玉片和金属的合成则是在上海造币厂完成。由于玉片和金属底牌的精细度与质量要求都非常高,整个过程很坎坷。4900多枚奥运奖牌原定2008年3月中旬装箱入库,但直到5月中旬,还差800块奖牌玉环没有完成,令人惊心。最后赵东鸣不得不给工美集团的董事长郭泰来打电话请求支援。因为残奥会奖牌是由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赞助的,面对这一严峻情况,工美集团领导毫不犹豫,拆借了残奥会奖牌的玉片,及时保证了奥运会奖牌的如期封箱。


       “这个插曲,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今天揭秘,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在奥运任务面前,很多单位和个人都以大局为重,作出了重要贡献。”赵东鸣说,正是在工美集团的帮助下,确保了6月28日完成了所有奥运奖牌在上海封箱,并在7月初安全运抵北京,完成了入库交接。





百位歌手零报酬演唱《北京欢迎你》


       如果说奖牌制作经历的困难让赵东鸣终生难忘,而奥运歌曲的征集和录制则着实让他感动万分。


       音乐天生就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不解之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百年历史中,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音乐构成了全世界关于奥林匹克的共同回忆和理解。传唱全球的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拉手》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003年,北京奥组委经过与中国音乐界的广泛沟通,为表达广大音乐人和爱好者对奥运的支持和喜迎奥运的心愿,决定采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评选奥运歌曲的方式来开展音乐创作工作,并于当年4月15日启动了第一届北京奥运会歌曲征集评选工作,此后至2008年共举办了4届征歌活动。整个征集活动,众多海内外歌唱家、音乐工作者、普通民众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共征集了7万多首歌词,5000多首歌曲,其中1000多首是专业歌手的作品,评选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在喜迎奥运的那些年,奥运歌曲的演唱风靡中国。


       2008年4月30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北京欢迎你》发布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当天晚上,在太庙还举行了奥运歌曲征集评选颁奖晚会暨优秀作品发布活动。在灯光璀璨,奥运旗帜飘扬的现场,奥运歌声激荡,明星云集,热情高昂,盛况空前,这些平时难以请到的众多一线歌坛明星都是自愿、无报酬、争相赶来参加的。《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也由此迅速传播开来,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它那娓娓道来的优美旋律和喜迎奥运客人的热情心声。



       谈到这首作品从创作到MV录制,赵东鸣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从创意到制作完成仅一个半月,主创团队的王平久、林夕、小柯、陈少琪、余秉翰等不辞日夜地投入创作和巨量的录制、组织工作中,而且绝大部分花销是自掏腰包、无私奉献。特别是MV的录制,精心选择了100名歌星参加,都是重量级顶尖歌手,每一位参加者都要服从歌曲需要,哪怕只唱一句词,也没有一分报酬。


       让人感动的是,所有的“名家大腕”们依然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有的推掉了商演,自费专程来京参加录制,体现了一种巨大的民族向心力。所有艺术家、音乐人、志愿者都凝聚起来,形成无比巨大的力量。比如成龙,他主动自愿担当奥运志愿者,积极参与录制了《北京欢迎你》的MV,先后参加过几十场奥运的文化活动,而所有交通往来都是自费,从来不谈钱。不仅如此,奥组委文化活动部负责的奥运歌曲录制及相关活动得到一些企业的大力支持、赞助,几乎没有动用奥组委的经费。



奥运大厦里的“志愿者”



       在赵东鸣收藏的众多奥运纪念品中,有一块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的“门牌”。“文化活动部这个团队的同志都是好样的。当奥运结束了,大家都各奔东西了,能够让我想起大家一起战斗日子的,就是这个门牌了,所以我珍藏了起来。”赵东鸣说,时光虽然过去了10年,但文化活动部很多年轻人的故事至今难忘。


       当时的文化活动部内设有形象景观、文化活动、体育展示、颁奖仪式及青年营5个业务口,每个业务口的工作都是奥运会重要的“形象窗口”,其中最能给所有人带来感观的是形象景观。形象景观是奥运会的脸面,也是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印象。当各国运动员及来宾一出首都国际机场,就能够感受到北京奥运文化的氛围。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从首都机场到奥运村、主新闻中心等15个非竞赛场馆,再到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等31个竞赛场馆,以及奥运文化广场等,北京被美丽的奥运景观“包装”了起来,这项庞大、系统性的工作就是文化活动部的景观设计团队承担的。



       而完成这些繁重、专业化、国际水准景观的设计师们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多还是毅然辞掉原有工作直奔奥运而来,开始时有的因为没有参加统一的入职考试,没能被正式录取,长时间没有工资收入;有的因为没有证件,进不了奥运大厦的门,靠临时介绍信或借他人证件“混”进门。但很快安保就发现了问题,死活不放行,一次把一名急于去办事的女同志弄得委屈地大哭一场。但当他们一经进入岗位就又无怨无悔、像拼命三郎一样地工作起来。正是这支有大无私志愿精神的团队,创造性、高效地出色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巨量的景观设计与实施,获得国际奥委会很高评价。


       文化活动部承担体育展示、礼仪颁奖的志愿者团队更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亮丽的风景线,从招选、训练,测试赛和实战,总计776场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完美地实现了“有特色、高水平、零失误”,而在她们美丽的风景背后,是对奥运、对国家赤诚的热爱之心和所经受的“魔鬼般”的训练与挑战。



奥运遗产是冬奥成功的底气


       北京2008年奥运会结束了10年,到底留下了什么?赵东鸣认为,奥运理念、奥运精神、奥运经验、奥运人才和奥运场馆与奥森公园等都是北京奥运留下的影响长远、造福人民的宝贵遗产。


       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已深植于人民之心,北京的后奥运发展,也定位为“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体现了对奥运遗产最好的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也为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运动与健康养生观念的改变、进步,带来了很多积极阳光的新气象,更为民众支持举办冬奥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北京奥运会的办赛经验以及奥运人才,为2008年奥运之后的国内重大活动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赵东鸣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天津全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都研究、运用了奥运经验。同时,奥运会的很多人才,在这些重大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冬奥会文化活动的开展,赵东鸣也提出了自己的诚恳建议:“在北京奥运会时奥运文化活动为宣传奥运、展现中华历史文明和当代人民精神风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年奥运村内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成为亮丽的文化名片,给很多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如今北京筹备举办一届精彩的冬奥会,我认为依然需要积极开展冬奥文化计划,用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与冬奥运动融合,用文化凝聚力量,传递冬奥精神,努力创新发展,打造冬奥文化新平台、新方式、新内容。这里有两项建议:一是在市委和冬奥组委的统一领导下,及早制定、完成冬奥筹备期与冬奥、冬残奥进行时期的城市、地区与冬奥组委的文化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与整合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分阶段、有重点、有分工地推进筹备工作;统筹布局,合理有效,及早准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冬奥文化活动。二是及早组织专业力量,或招标招选专业公司、机构等参与筹划重大、重点主题文化活动及冬奥村的文化展示项目。要创意有特别影响力和满足定向需求的冬奥文化展示项目,动员、组织为精彩冬奥创作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作品。”赵东鸣说。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作者:夏波光

采访图片摄影: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