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百科⑦】跳台滑雪:勇敢者的游戏
历史起源
跳台滑雪,又称跳雪,运动员脚着特制的滑雪板,沿着跳台的倾斜助滑道下滑。借助速度和弹跳力,运动员的身体跃入空中,整个身体在空中飞行约4-5秒钟后,最终落在山坡上。
1860年,挪威德拉门地区的两位农民在奥斯陆举行的首届全国滑雪比赛上表演了跳台飞跃动作,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项目并得到广泛开展。1879年在奥斯陆举行了首届跳台滑雪比赛。1883年被列入霍尔门科伦滑雪大奖赛。19世纪末,跳台滑雪先后传入瑞典、瑞士、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家。
1971年国际滑雪联合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跳台滑雪锦标赛。1972年首届世界跳台滑雪锦标赛在南斯拉夫举行。跳台滑雪从第一届冬运会即被列为比赛项目,其中大台项目从1964年正式列入冬奥会项目。
跳台滑雪运动由于跳台助滑道的角度及起跳端的仰起角度等不同,加上气温、温度、风向、风力及雪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跳雪的性能也就随之变化。因此,跳台滑雪比赛只有最好成绩,而没有世界纪录。
2022北京冬奥会小项
-
男子项目:个人标准台、个人大跳台、团体
-
女子项目:个人标准台
-
混合项目:混合团体
比赛场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比赛规则
跳台滑雪比赛中的跳台由助滑道、起跳区、着陆坡、停止区组成。比赛时每个国家单项限报4人,团体限报一个队4名运动员。
滑雪者两脚各绑一块专用的雪板,比赛时运动员不用雪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身体自重从起滑台起滑,经助滑道获得110公里/小时左右的高速度,于台端飞起后,身体前倾和滑雪板成锐角,两臂紧贴体侧,沿自然抛物线在空中滑翔,在着陆坡着陆后继续自然滑行到停止区,然后根据从台端到着陆坡的飞行距离和动作姿式评分。
比赛共有5名裁判,各自以满分20分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他们对选手的飞行姿态与着陆姿态的稳定程度进行评判后,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给出飞行分数。排除最高分与最低分后,剩余3名裁判的分数与距离分数之和,便是该名运动员的最终分数。
K点是着陆区距离评分坐标原点,此点根据台级大小可调,起评分为60分。以原点向两侧延伸的与运动员飞行方向相垂直的线,距离监测裁判员和距离测量员以此线为标准,评定运动员飞行的距离。距离计算采取“2舍3入法”,如60.20米作60米;60.30米则作60.50米;60.70米作60.50米,60.80米则进为61米。
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须在两座不同规格的跳台,即标准台和大跳台上举行。标准台K点应设在90m;大跳台K点设在115-120m。两座跳台K点差距至少为25m。标准台也可用来举行北欧两项的跳台滑雪比赛。
技术要点
跳台滑雪的技术动作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助滑、起跳、空中飞行和着陆。
助滑
助滑是为了在起跳端造成更快的初速度,以延长空中飞行距离的一种技术。在顺着助滑道的倾斜面前进时,运动员两腿尽量深蹲,上体前倾成流线型姿势,力求与雪面大致平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空气阻力。
起跳
起跳是整个技术动作的关键,起跳动作的好坏决定着运动员的成绩。由于助滑的最快速度可达每秒30多米,因此,掌握起跳的最佳时机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空中飞行
运动员只有保持大胆、沉着、稳定和善于控制雪板的空中飞行姿势,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这时,运动员的上体应充分伸展,上体与下肢间稍有曲折,两雪板平行并与脚底呈锐角上仰,上体与雪板基本保持平行,两臂伸直贴放于身体两侧。
着陆
经过助滑、起跳和空中飞行,最后再完成正确成功的着陆动作,使整套动作连贯一致,一气呵成,运动员由此便可获得高分。着陆时,应具有弹性和稳定性,两脚成弓箭步前后分开,身体重量分别落于两脚,雪板后跟略领先于板尖着陆,两腿屈膝做缓冲,两臂左右平伸,以维持身体平衡。落地后,保持平衡姿势顺利滑到终止区,全部动作即算完成。
2018年2月12日平昌,常馨月完成了中国女子跳台滑雪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第一跳,在女子标准台个人赛比赛中,常馨月以总成绩154.9分获得第20名,圆满完成自己的首次冬奥会之旅。
刚刚过去的冬季,中国跳台滑雪集训队在芬兰跟随当地著名教练米卡·柯桥恩科斯基训练。在两个月的训练中,每名中国队员练习跳台滑雪次数均达700次以上,已经达到芬兰国家队队员全年的练习次数。
据队内人士介绍,中国集训队计划2019年每人完成6000-6500次跳台滑雪训练,旨在熟能生巧,笨鸟先飞。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跳台滑雪队加油,期待他们在2022年实现新的进步和惊喜!
资料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官网、中国滑雪协会、首都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