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全完工!冬奥会北京两大赛区八大赛馆都有啥亮点?

时间:2021年02月25日

在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22条“冰丝带”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飞舞飘扬,52岁首都体育馆旧貌换新颜,“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迎接前来体验冰壶的市民;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9公里的赛道好似一条“巨龙”蓄势待发,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行的索道和缆车仿佛跃动的曲谱,正在演奏冬奥序曲······
从北京冬奥建设鸣枪起跑,到全面推进、攻坚突破,经过3年多的建设,如今,北京市负责筹建的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竞赛场馆全部完成并对外亮相,“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申奥承诺也正在一项项高效兑现。
关键词:智慧建造
高科技织就冰丝带“天幕”
北京赛区将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冰上项目和滑雪大跳台的比赛,涉及场馆及配套设施工程共计22项,包括新建场馆4项,被誉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就是其中的标志性竞赛场馆。
步入国家速滑馆,一眼望去,蓝色的墙面和深蓝、浅蓝色交替的座位互相呼应,抬头一看,是一块马鞍形“天幕”,而脚底,约1.2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平整呈现在面前。
国家速滑馆采用的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不仅规模创下了世界体育馆之最,最大优势是能够极大地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而屋面索网施工的过程好似“编织天幕”。
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工程总承包部项目经理李少华解释,简单来说,就好像有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了场馆的上方,只不过这个球拍不是由树脂纤维而是由粗大的钢索编织而成,不是平面而是马鞍形,类似一个“薯片形”。在这个两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天幕”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李少华介绍,他们通过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编织成长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网状屋面,再铺设1080块4米×4米单元屋面板组装而成。由于索网屋面的空间形态非常复杂,张拉以后每一个“方格”空间形态都不一样,因此填充的每一块单元体尺寸也不同,需要通过实测得到数据后再进行加工定制。
而这背后,离不开建筑数字信息BIM系统,“智慧建造”被广泛应用。“冰丝带”上至8500吨的钢结构,下到每一块形状各异的幕墙玻璃、弧度各异的看台,都实现了数字化,在工厂进行精密生产和预制,在现场精准拼装。因此,建设速度、建设质量成倍提升。
雪车雪橇项目申请专利133件
同样,在延庆赛区,新技术、新材料被大量运用到冬奥建设。雪车雪橇项目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实际上全世界的赛道也仅有16条,这个赛道是一个半U型混凝土浇筑结构,混凝土里预埋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的冷凝管,通过在表面制冰最终形成赛道。看似并不复杂,但1.9公里长的赛道浇筑要一气呵成,一次成型很难。16个各种弯度、各种落差交织在一起,高速赛道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准度,难上加难。
是高薪聘请国外专业团队,省心省力,还是通过冬奥建设,劳心劳力,把这门技术“学到手”?“我们最终下决心选择了后者。”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魏回忆,他们从1000名工人中经过20轮选拔选出了25名工人作为混凝土喷射手。大家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工作之余健身锻炼,提高自己的体力、耐力,大家在一个模拟赛道段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一个人一次只能坚持5分钟,到半小时以上。
从练习到实战,三位混凝土喷射手在一个个赛道中进行现场喷射,他们一人端着喷射枪的后座,一人打着照明灯,一人进行着喷射,密不透风的蓝色“大棚”,空气透着闷热,而喷射手们却需要在里面待上至少20小时。最终,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完成,一次性通过了国际组织的认证,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正式亮相。目前,该项工程已申请专利133件,已受理、授权105件。
正是这一项项的“智慧建造”和自主创新技术,成为“冬奥速度”背后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绿色办奥
首次大规模使用环保制冷剂
北京冬奥建设中,绿色办奥理念贯穿始终。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等一大批新建和改造场馆,在冬奥会历史上更是首次大规模采用更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冰,”最美的冰“、”最快的冰“将逐一对外亮相。
2020年11月11日,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的首都体育馆诞生。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冰面温差控制在0.5度以内。
如何解决二氧化碳在20℃以上不制冷的问题,使得这套制冷系统在夏天也能正常工作?承接制冰工作的艾斯特公司副总经理王博告诉记者,制冷管道盘踞在混凝土层中,制冷管之间的焊接非常关键,一旦出现缝隙导致冰面温度不均匀,将会影响整个冰面。“冰面在冰板层上进行制冰,混凝土冰板层这一工序尤为重要。用二氧化碳制冰其实就像做一块切糕,制冰师要按照顺序依次料理每一层物质,加热层,保暖层、钢架支撑、混凝土层、最上面是冰面层,每个环节都不容闪失。”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二氧化碳制冷剂进行制冷,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还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比如首都体育馆每年可以节省100多万度电,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绿色属性;国家速滑馆即将亮相的“最快的冰”把场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200万度电。
北京赛区的15块冰面,均呈现出绿色环保属性。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15块冰面中有7块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仅首体园区就有包括首体、“冰坛”在内的4块冰面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除竭力打造“最美的冰”之外,还成为了二氧化碳制冰最集中的区域。
风电、光伏电能用于冬奥会
此外,这15块冰面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进行制冰。随着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正式进入北京,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今冬开始利用绿色电能开展建设、运行,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绿色”,还明显体现在延庆赛区场馆建设中。延庆赛区是一个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电力的绿色清洁能源赛区,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利用,全部净化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它还是一个“生态赛区”,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所有珍贵树木全部就地、迁地保护,所有施工面全部进行生态修复。
为践行绿色办奥理念,一大批环保专家踏遍青山,用两年时间为延庆赛区制定出54项环保考核指标。山区搞建设,建设者想出了很多妙招。碎石用钢筋笼精心拼装成“石笼墙”,大量用于配套建筑建筑墙体。石笼墙、木屋顶,既节省了材料,又让延庆山区村居特色油然而生。建设者还专门制作了蜂巢格室,用可以自然降解的蜂巢格室,将混有原来山区草根、草种的原土固定。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原有裸露的赛道就有恢复了小海陀原有的一片生机。今年春天,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将全部完成。
关键词:可持续
场馆具备可夏、冬季转换的“两栖”能力
“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已经成为现今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北京冬奥场馆建设正是遵循着这一理念。北京赛区除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两个比赛场馆外,其他比赛场馆全部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而且所有竞赛场馆全部拥有夏季、冬季项目场地自由转换的“两栖”能力。
52岁的首都体育馆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排球主赛场,它将再次“出征”,在冬奥会时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
“北京冬奥建设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丁建明直言。比如首体改造工程,就是从传承保护角度出发,不对外观做大的改变,甚至对南门入口台阶上的老石材进行保留,场馆的外立面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延续使用之前的仿石涂料。同时,坚持保护性拆除和修复,在结构性拆除过程中,项目部采用静力拆除技术,舍弃大型拆除机械,而选用水钻、绳锯等震动性较小的工具,以减少对老场馆结构的扰动。
奥运遗产传承形成“北京方案”
前不久,“水立方”比赛大厅完成第二次“变身”,成为世界首个“水冰转换”场馆,“五棵松”完成“冰篮转换”,达到国际一流。既有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冬季、夏季运动快速转换模式,为奥运遗产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永久资产提供了一个“北京方案”。
北京冬奥会还创新性地形成了一种场馆建设PPP模式,积极吸引社会优质资本、优质企业投身冬奥会建设、运营,并确定了冬奥会后几十年服务冰雪、服务大众的经营定位,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的新模式。比如国家速滑馆未来30年的经营和为群众性冰雪运动服务的目标被以法律文件形式确定下来。
“冰丝带”这一模式已经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得到复制。首钢滑雪大跳台将作为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变成服务大众的体育主题公园。赛道在建设时就预留了出水口,大跳台不仅可以滑雪,未来还可以根据需求改造成滑水、滑草等更多项目。“双奥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即将建成“冰立方”南广场冰上运动中心,将作为冬奥会的永久性遗产全年面对市民开放,作为公众体验中心,助推冰壶、冰球等冰上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延庆赛区在设计、建设之初也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市重大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赛场不光在赛后成为国家队和国内外专业队伍的训练基地,还将向外延伸建设多处大众滑雪道,并开发专门的大众体验赛道,打造山地体育休闲公园和户外运动体验基地,使整个赛区既成为重大赛事举办地,也成为大众滑雪中心。
同时,小海陀山所在的延庆区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将建设一个大众滑雪场,以中级和初级道为主,毗邻赛区的西大庄科村开始旧村改建,原有村落将提升改造为服务冰雪运动的特色山村。
冬奥建设进展
2021年冬奥工程全面收官
由北京市负责组织建设的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冬奥会工程共计57项。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55项、完工48项、在施7项。两大赛区共有8个竞赛场馆实现完工。
2021年,北京将狠抓施工进度,确保完成全部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冬奥工程全面收官。届时,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场地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将改造完工,作为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部分将完成,奥林匹克接待中心、北京颁奖广场两个临时建筑也将完工。
同时,市重大项目办将聚焦测试赛等赛时使用要求,与冬奥组委、属地政府、赛事组委会加强调度、无缝对接,确保场馆和配套设施按时就绪。
完工的8个竞赛场馆
北京赛区: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图片及信息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