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冬残奥会无障碍中国方案将成为全球范例

时间:2022年03月25日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徐燕春在家人的陪护下去场馆看比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期间,徐燕春不仅能开着电动轮椅独立外出,还作为无障碍监督员,为本市的无障碍改造和提升建言献策。

如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已落幕,但“无障碍环境”的概念正延伸、融入城市方方面面。冬残奥会遗产将在赛后继续造福广大群众,使残健共融理念融入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图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监督员为无障碍“找茬儿”

“从看台到卫生间再到客房,北京冬残奥会的比赛场馆和冬残奥村提供了全方位的无障碍设施。”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不止一次盛赞东道主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以运动员为中心,从点滴细节着手。各场馆和冬残奥村的无障碍自动门、座席、电梯及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处处为残疾人着想。无障碍坡道的每一个转弯处都安装了一面广角镜,避免发生碰撞。

如此细致的考虑,源于最初的顶层设计。为了兑现“两个冬奥、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组委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全过程,2019年,北京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

北京还为此组建了一支近2万人的无障碍志愿监督员队伍,其中由老年人、残疾人和专家组成的2365人无障碍体验队伍前往各场馆和社会多个场所进行体验超过1万人次,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专门“找茬儿”。

在监督员队伍助力下,北京市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其中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点位9865个。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地铁1、2号线等老线路进行无障碍提升,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00余辆,走出家门的残疾人朋友越来越多。北京还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2.95万栋老旧住宅楼加装扶手、单元门口进行坡化,改造街边“七小”门店2.43万个,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无障碍问题。

从设施无障碍到观念无障碍

我国已从“无障碍设施建设”慢慢向整体“无障碍环境建设”过渡。两字之差,也折射市民群众对“无障碍”的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无障碍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

“除了打造设施无障碍外,更需要倡导观念无障碍。”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解释,“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理解、包容的心,真正地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朋友,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有一条2.5米宽、近1000米长的专用通道。坐姿运动员换上坐姿滑雪器后,可以独立完成热身、参赛、赛后采访等流程。

在北京冬残奥会中,这样的考虑还有很多,比如延庆冬残奥村志愿者们接受的培训——不主动提供帮助,但在残障人士提出需要时热心帮助。这背后,是希望残障人士像其他人一样独立完成活动,获得平等与尊重。

纵观整个城市,北京的社区、地铁、商超、公园、医院等诸多区域提供了无障碍预约服务。提前打个电话,就有工作人员带着爬楼机上门,还能乘坐无障碍车去进行免费康复训练。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直言,除了硬件的无障碍之外,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更显珍贵,“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

持续着力补齐无障碍短板

冬残奥会是短期的,但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是长期的。

冰立方、雪飞燕等场馆在赛后将向公众开放,很多无障碍设施都将永久保留。北京冬奥组委正在组织编写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中国方案》,也会为首都、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示范参考。

冬残奥会开幕当天,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示范中心不久前迎来16位城市志愿者前来体验。当得知叠式回廊是由33级台阶改造而成,志愿者们惊叹,“斜坡和平坡交替,累了可以在平坡上休息,很妙的设计。用第一视角体验残疾人的出行、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持续消除无障碍出行“断点”,着力补齐城市居住区无障碍短板,精心实施残疾人、老年人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拓展无障碍预约服务,营造残健融合、共建共享包容性社会的良好氛围,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图片及信息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