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证件号或手机号登录

还没注册账号?注册 >> 忘记密码 >>

刁琳琳: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时间:2022年09月19日

文化遗产兼具文化、精神、效益、历史等多元价值属性。对冬奥会来说,无论有形的文化产业(冰雪旅游观光、健身休闲、文化体验)、创意产品(会徽、火炬、吉祥物、体育图标)、文化IP衍生品(冬奥歌曲、动漫、影视作品),还是无形的思想理念、举办经验、志愿服务、奉献精神、民族特质、国家形象,均强调有形奥运遗产和无形奥运遗产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和作用,是为主办城市、广大民众和奥林匹克运动带来长期、积极效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都属于“冬奥文化遗产”的范畴。

奥林匹克精神、理念和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春节文化、古都文化、长城文化、冰雪文化、京味文化交流互鉴,形成一批以“中国风”托起“冬奥范”的特色文化遗产。“冰墩墩”国宝熊猫形象、“雪容融”中国灯笼、谷爱凌“龙纹战袍”、冬奥会徽展现的中国意象、“雪游龙”“雪如意”“雪飞燕”“冰丝带”等场馆设计与命名、“折柳送别”的中国式浪漫,冬奥会举办期间众多中华文化符号“镌刻”世界冬季冰雪运动,无不彰显出圆融和合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信本质。

新首钢地区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从冷却塔、高炉林立的重工业基地,到“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原有的工业结构形式和建筑遗存与崭新功能完美融合,“变身”特色发布场馆、首店商业街区、科幻产业集聚区、城市科技实验场,使建筑生命和地区历史一起得以延续,奥林匹克精神全面融入城市的“区域”“风貌”和“景观”,不仅铸造了冬奥文化遗产带动千年古都城市更新的经典模式,更借“双奥之城”变迁向世界打开了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盛世交融的独特窗口。

图片

新科技成果与冬奥文创业态深度融合,从技术创新、内容创意、运营提效等多方面“以数塑文”,催生冬奥文化超级内容生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例如,借助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的“数字沉浸时空仓”,开辟身临其境、高互动感的场景化虚拟冬奥体验项目,为“数字化生存”的新生代消费者提供全感官体验的沉浸式空间,成为保持群众冰雪热情、延续冰雪运动关注度和讨论度的重要方式。无论科技怎样发达,都不能忽视内容本体,冬奥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内核始终是以令人共情共鸣的文化内容为王,必须坚持“北京冬奥精神”本位的文化价值诉求,以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强基固本。

“让更多人从冬奥遗产受益”是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的价值遵循。一方面,冬奥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有情感、有温度的遗产开发利用还应回归人民的生活本身,将奥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以筹办和举办冬奥会为契机,主办城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多城市因发展冰雪产业、文化产业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进一步带动环境优化、城市更新、精细治理、区域协同、包容性社会构建,真正打通奥运遗产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价值转化通道,最终为实现人民更加美好、更高质量的生活创造条件与机会。

冬奥文化遗产公共性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丰富的场景载体来实现。例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平赛结合的规划设计策略,即在设计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保留了可变性,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复制的经典案例。这一设计思路确保在非赛时“雪飞天”可迅速转变为服务公众的体育主题公园、文娱活动举办地、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区,营造出融入“常人”生活的公园游憩场景、体育脉动场景、特色商业场景、风尚品鉴场景,成为中国文化、奥运文化、地域文化融合汇聚的文化创新孵化器和艺术体验载体。

北京冬奥文化遗产立足于本土,还将塑造区域人文精神,促进京冀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普及与建构。京冀两地自古以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张家口作为长城关口和联通晋蒙的咽喉要道,曾一度为拱卫京畿作出重要贡献。

古代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贸易要道起点同样发端于此,“茶马互市”浓缩了数百年内地与塞外、中国与欧洲的通商史,既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融合碰撞的历史见证,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蓬勃张力。堡子里(张家口堡)是昔日最繁华的老城厢,曾各路商贾云集,开商铺、筑宅院,缔造了中原与塞北之间重要的交通互市枢纽,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文化交流、互养相成的盛景。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规划建设不仅极大拓展了冬奥文化遗产效应的辐射范围,还能够将奥运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太子城遗址公园、历代长城博物馆、百年京张铁路、以“张家口堡+大境门+张库大道”为特色的“万里茶路”商道等优秀文化品牌和精品线路的塑造,成为奥运史上遗址文化、历史文化与奥运文化相结合的国际典范,推动京冀以一种新型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由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使张家口重现“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聚合力。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图片及信息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