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老的方式,决定体育的未来
希腊的纳瓦里诺海岸,即将迎来国际奥委会130余年来最激烈的对决。3月19日至21日,在这里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44次全会将选举产生第十任主席,在今年6月23日即奥林匹克日上接替现任主席巴赫,在未来几年里引领这艘“巨轮”的航向。
7位候选人参选,是历次主席选举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每一位也都是体育世界中的“执牛耳者”:西班牙人小萨马兰奇是现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来自英国的塞巴斯蒂安·科、来自法国的大卫·拉帕尔蒂安、来自日本的渡边守成则分别是世界田径联合会、国际自行车联盟和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席。拥有瑞典和英国双国籍的约翰·埃利亚施则是国际滑雪和单板滑雪联合会的掌门人。另外两名候选人,约旦的费萨尔·侯赛因和津巴布韦的柯丝蒂·考文垂则均为国际奥委会执委,其中后者还是本次唯一一位女性候选人。
当地时间3月18日,国际奥委会第144次全会开幕式举行,主席选举一触即发。
决定体育世界未来掌舵者的方式,却是自一百年前起便沿用至今。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程序与天主教罗马教皇的选举类似,投票闭门进行,每一轮得票最低的候选者遭到淘汰,得到超过半数选票的候选者则将胜出,如果有候选者得票相同,则将在其之间进行“加赛”。109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主席巴赫在常规轮次不参与投票,与候选者来自同一国家(地区)的委员同样没有投票权,直到自己的同胞被淘汰出局。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轮投票之后,巴赫只会对外公布票数最低的被淘汰者名字,其余所有人的票数几何,领先或是落后,对于投票者、候选人,以及屋外的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探询的秘密,这也为每一轮投票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直到选举的赢家产生,巴赫将公开宣布结果并公布各轮投票数据。
1925年,比利时人亨利·德·巴耶-拉图尔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赢下选举,接替顾拜旦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三任主席。虽然规则看似隐秘而繁琐,但在此后的一百年间,主席选举实际上从来没有超过第二轮便水落石出。2013年,现任主席托马斯·巴赫正是在第二轮投票中便顺利当选为第九任主席,开启了此后长达12年的“掌舵”,在其谋求连任之时,甚至都没有出现哪怕一位挑战者。不过,第十任主席之争异常激烈,或许会创造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一百多年来新的历史。
现任主席巴赫将于今年6月结束自己总共长达12年的主席任期。
7位候选者中,不少都同中国颇有渊源。2008年,考文垂在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中斩获1金3银,并刷新了世界纪录。2015年,塞巴斯蒂安·科在北京田径世锦赛期间当选为世界田联(彼时为国际田联)主席。小萨马兰奇更是无需赘言,除了自己的姓氏之外,他本人还担任了国际奥委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
古老的投票方式,将决定奥林匹克运动迈向截然不同的未来。单单从奥运会这一方面就能管窥不同候选人思路的迥异:小萨马兰奇强调了让所有大洲尤其是非洲参与奥运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渡边守成则畅想在五大洲同时举办奥运会,每个大洲承办10个项目;埃利亚施提议未来30至40年的冬奥会由8到10个固定的主办城市轮流举办;塞巴斯蒂安·科则已经开始为赢得奥运会金牌的田径选手发放奖金,此举也为他招来了诸多争议。
主席之位花落谁家,20日即将揭晓。
在他们眼中,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未来,又何止仅限于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性别平等、商业模式、电子竞技……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锐意创新和维护传统的交锋,也有年轻与资深的碰撞,当然背后更少不了地缘政治的角力。对此的一切预测,即使在选举到来之前的最后关头都显得言之尚早,希腊当地时间3月20日下午4时,共同期待这场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最为激烈的一次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