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为北京的“文化立面”和“文化符号”

▲10月29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专场。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情况,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工作回答记者提问。市文物局、市文旅局、市广电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围绕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大视听”、文商旅体融合、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副处长隗斌主持。
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北京深入挖掘奥运遗产价值,持续做好后冬奥文章,体育已成为北京的“文化立面”和“文化符号”。“十四五”时期,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努力推进更符合人民群众期待、更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将体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入“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为全国文化中心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文化风尚。
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足篮球场地、健身步道等一大批体育场地设施,人均场地面积达到3.26平方米,累计举办群众赛事活动近10万场,参与人次超36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53%。人民群众身边有设施、健身有指导、天天有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是塑造了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深化体教融合,努力保障青少年每天享有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大力推动“三大球”等项目专业化普及,促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健康成长。特别是,打造了特色青少年赛事体系,创办了青少年“三大球”公开赛,“百队杯”足球赛升级扩容到千队万人参与,篮球俱乐部联赛覆盖U8至高中组全学段,让孩子们在比赛中尽情享受到体育的激情与魅力,促进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健康成长。
三是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
冬奥、夏奥全面“开花”,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冬季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在巴黎奥运会上夺得5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加大“种树”育人力度,新型青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U16男足夺得今年全运会北京首金、创造了历史,北京女足时隔23年,再次问鼎女超联赛冠军,冰球队包揽今年全国U系列锦标赛七个组别全部冠军,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振奋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精神。
四是激活了双奥之城向国际赛事名城迈进的新动能。
构建“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精彩,精品赛事成为首都靓丽名片,城市成为会客厅,来京观赛、参赛成为生活潮流。刚刚结束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以近1.8亿票房刷新记录,中网园区和首钢园累计客流超过140万人次,全网曝光量超230亿次,受众达13亿人次,赛事成为现象级“爆款”,更高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在推动“双奥之城”向“国际赛事名城”迈进。

当前,我们正在编制《“十五五”时期北京双奥国际赛事名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们将在“双奥100”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化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赛事IP、着力深化赛事与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着力增强赛事服务文化软实力、着力撬动赛事的文商旅溢出效应,让体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有力支撑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以更高层次、更具魅力的“国际赛事名城”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体育让城市增活力,运动让生活更美好。





